【孩子的兩個叛逆期】/彭菊仙
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兩個叛逆期。
一個是「連狗都嫌」的兩歲,另一個當然是「看誰都不順眼」的青春期。
學步兒開始,孩子會先在「生理」上發現自己:
用小手把東西丟在地上,就會聽到「砰」的一聲,哇!自己的小手好神奇!
拿湯匙一舀,就能像大人一樣把食物送到嘴巴裡,哇!自己的小手好能幹!。
只要大聲說「不!」,把拔馬麻就會立刻張大眼睛,表情大變,哇!自己的嘴巴好有威力!
兩歲孩子沾沾自喜於自己肢體、語言的威力,就像把一顆小石頭投進水裡,世界萬物就會產生一陣又一陣的驚喜漣漪。
於是,他們樂此不疲的一直為自己的小手小腳小嘴巴找實驗情境。
在這個探索「自己和世界萬物關聯性」的過程中,兩歲小小孩漸漸在「生理上」感受到了自己,同時也鍛鍊了自己。
這生理上獨立的過程不能被剝奪,但更需要適度的規範。
被剝奪嘗試、凡事由大人包辦的小小孩,最後既無能也無自信。
但過度試探自我肢體的小小孩,更因此變成無法管束的「小皇帝」。
因此,要給予兩歲的小孩嘗試的機會,並開始訂定規則。
第二個叛逆期,是在「心理」上找到「自我意識」的青春期。
他們把房門關上,是因為他想鑽進內在,全然的感受自己的世界,
他們老跟父母唱反調,是因為他們想要凸顯自己獨立的人格,
他們不想父母再像過去一樣介入他們的生活,是因為亟須證明自我的能力與價值。
因為他們期望和大人平起平坐,所以需要大人們能把他們當成大人看待,
因此他們需要尊重、信任與空間。
然而,他們也會像兩歲時有所偏差。
兩歲時,可能是過度試探身體能耐的極限,因此破壞了秩序,拋開了安全顧慮;
青春期,過度耽溺於凸顯個人的存在價值與獨立人格,因此會用盡機會,強烈展現自我,寧可激烈,寧可偏差,也不願埋沒澎湃展發展的自我存在感與價值體認。
青春期的孩子仍需要愛,是一種默默陪伴的愛;仍需要監督,一種保持適當距離的監督;更需要引導,由被他們認同與接受的典範來啟迪其省察與深思的能力,並找機會拓展他們寬廣正向美好的視野、願景與理想。
◎發現孩子天賦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638376
◎孩子有想法,我們就想辦法
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ook/book_page.asp…